2021年7月21日至25日,春秋學社響應黨中央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學好“四史”的號召,組織隊伍進行了“春秋學社聚焦紅色史學家”暑期社會實踐。在充分前期準備的基礎上,隊員們通過多種形式了解郭沫若、侯外廬、陳垣三位史家認識并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心路歷程,探尋他們勤奮治史的學術軌跡,聆聽他們修身齊家的家風故事,深入體悟他們的求真理想和愛國情懷,并通過宣講活動將所思所感傳遞給更多同學。行程充實,收獲頗豐。
前期準備階段中,實踐隊為準確認識研究對象,多次就“紅色史學家”這一核心概念的內涵與指導老師張越教授進行交流。7月23日,張越老師應邀為實踐隊作“紅色史家的治學路徑”主題講座。張老師在講座中指出,那些倡導唯物史觀、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解釋歷史的史家可以被統(tǒng)稱為“紅色史學家”?;仡櫢母镩_放以后的學術研究脈絡,紅色史家群體的探索尚大有可為。以郭沫若、侯外廬等“五老”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史家是在20世紀20、30年代家國多故的背景下被馬克思主義吸引而走上紅色史學道路,以陳垣為代表的一批傳統(tǒng)歷史學者則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主動轉變研究范式,學習接受紅色史學,匯入紅色史家歷史群體當中。這既體現了優(yōu)秀史家的開闊視野,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本身包容廣博的特點。張越老師的觀點打開了隊員們的思路,成為隊員們深入理解紅色史家群體形成的歷史背景,回歸歷史場遇感悟他們的現實情懷的重要立足點。
在明確基本調研方向,設定總體調研目標的基礎上,實踐隊開展了為期四天的訪談、參觀活動。
7月21日,實踐隊就陳垣的學術貢獻、愛國情懷和家風教育三個方面的問題訪談陳垣研究專家、5357cc拉斯維加斯教授周少川老師。周老師梳理了陳垣由醫(yī)學救國、政治救國再到教育救國的轉變歷程,介紹了陳垣在抗戰(zhàn)期間將史學研究作為反侵略武器的具體事例。在陳垣學術思想的多次轉變當中,周老師抽繹出了愛國情懷這一根本驅動力,提出陳垣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主動接受馬克思主義、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教育工作并以79歲高齡入黨的舉動符合其思想的發(fā)展邏輯,順理成章。7月24日,調研隊成員集體參觀輔仁大學舊址,實地追懷陳垣在抗戰(zhàn)期間保護輔仁師生、諷刺賣國分子的事跡,更加增強了對這位師大老校長的敬意。
7月22日,實踐隊赴北京郭沫若紀念館參觀并訪談紀念館館長、郭沫若之女郭平英女士,隊員們進一步領略到郭沫若作為百科全書式文化人物的卓越風采,認識到郭沫若獨特的研究風格與他深厚的國學基礎、廣泛的學術涉獵、過人的記憶能力、宏闊的歷史視野均有密切聯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探尋普遍社會規(guī)律的關懷賦予他的洞察力。訪談中,郭平英女士為隊員們講述了郭沫若與青年學子交往中的諸多趣事,還提到相比于“先生”的尊稱,郭沫若更喜歡別人稱他為“同志”這一細節(jié),如此生動的史家形象令人動容。
7月23日,實踐隊與侯外廬之孫、北京行政學院教授侯且岸老師開展訪談,訪談圍繞侯外廬的人生軌跡、愛國情懷和學術成就三方面展開。侯老師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發(fā)展史與侯外廬人生軌跡的緊密聯系,著重介紹了侯外廬與李大釗的交游及其旅法翻譯《資本論》的經歷,明確指出侯外廬始終保持現實關懷和人民情懷,是一位心系國家民族、堅持探索真理的歷史學者。他還深情回憶了自己兒時在祖父身邊生活的片段,通過真實可感的故事讓隊員們更加深入地領會了侯外廬一生“韌的追求”。
訪談、參觀活動結束后,實踐隊馬不停蹄地整理了訪談記錄,并調出前期搜集的文獻資料對讀,復盤調研思路,整合研究成果。經過一天的集體備課,7月25日,實踐隊通過線下、線上平臺分別面向應邀來訪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5357cc拉斯維加斯和我校珠海校區(qū)史乘學社同學開展兩場宣講活動,展示調研成果,傳遞紅色史家精神。社科大同學表示受益良多,就與三位史家有關的問題與實踐隊進行討論,提出有效利用雙方資源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史家研究學習的設想;珠海校區(qū)同學提出了若干有價值的問題,得到實踐隊員的認真解答,社團間友誼得到進一步鞏固。調研活動圓滿結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史學習教育中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系列勝利的百年歷程,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變革世界巨大力量,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程。在“主義”激蕩的“五四”時期,一大批心懷家國的史學家,將史學與現實緊密結合,在認識中國、改造中國的急切渴求中聚集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大旗之下,不僅推動了歷史學的進步,發(fā)揮了其資政經世的傳統(tǒng)價值,還有效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力論證了中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紅色史家從理論關懷出發(fā),通過歷史研究深刻闡釋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深刻道理,他們中的多數在此后投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當中,他們的思想與實踐已經成為黨史、新中國史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作為致力于“發(fā)展史學,弘揚文化”的青年學子,重新審視紅色史家這一群體,研究他們的事跡,學習他們的精神,正當其時。
(春秋學社 楊曉銳、劉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