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日至9月26日,我院主辦的“論道工作坊暨第八屆諸子學論壇”取得圓滿成功。來自海內外不同高校三十余名學者,以“道”為主題,進行深入研討。本次會議因疫情原因,選擇以線上會議形式進行。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劉家和先生提出,老子有關由“道”而“德”而“仁”而“義”而“禮”的論證,是“一個矛盾在以上諸層次上不斷展開、演進的過程”,是由抽象到具體的進程,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進程,故“道”具有其歷史性。
澳門大學王慶節(jié)教授與博士后郭世恒合作,借鑒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理論以分析老子哲學,辨析“常道”與“恒道”的不同時間觀在概念上的區(qū)別。中國社科院陳靜研究員提出,道家之“道”更具有本源性意味,故道家得以以“道”為名。北京師范大學劉笑敢教授從哲學角度出發(fā),認為老子之“道”并不屬于古今任何一種具體的知識領域,學人應該尋找一種“融貫性”解釋。北京師范大學李景林教授認為,“道”與“言”并非直接對應,而是要經過中間環(huán)節(jié)以實現(xiàn)“敞開作用”——其中,“象以抒義”是重要的證道方式。
清華大學廖名春教授以《周易·系辭傳》中的“道”入手,梳理其中“道”的不同內涵,最后得出“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兩點論哲學”而非本體論的結論。北京大學鄭開教授從“道”與“Logos”的翻譯問題出發(fā),在比較哲學的視閾下,探討“道”的解釋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王威威教授通過《莊子》、《淮南子》比較,探討其中齊物思想、“道”與“一”觀念的異同。東北師范大學荊雨教授分析帛書《黃帝四經》中的“道”,一窺帛書所反映政治思想。浙江大學陶磊教授基于比較視野,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類型入手,證明中國的文化特征使中國古代知識類型不可能與西方一致,不可能形成全然穩(wěn)定的形而上體系。清華大學歷史系黃振萍教授切入中國傳統(tǒng)史學之道,討論傳統(tǒng)史學與“道”之間的關系。
武漢大學李巍教授指出:中國古代學者往往以類比的方式而非抽象演繹的方式論道,因此使用具體類比的分析比引入抽象概念更能把握中國哲學思想。中國人民大學宋洪兵教授仔細分析學界有關韓非子道論的討論,最后指出韓非子道論思想之復雜。北京師范大學劉亮老師從《韓非子·解老》入手,探索老子之“道”的某些基本問題。上海大學寧鎮(zhèn)疆教授辨析《老子》“建德”之意涵。北京師范大學章偉文教授仔細梳理郝大通對盤山派的內丹心性說的構建,審視這一時期盤山派道教觀念的歷史地位。
北京師范大學王楷教授辨析荀子化道觀念并非單純的實在論或建構論,而是“接受某種弱實在論立場的建構論”。北京師范大學許家星教授梳理并評議了唐君毅先生對先秦道論的研究。北京師范大學李銳老師重提“道”的問題,分析“道”的歷時性生成問題。首都師范大學朱清華教授比較了中國古典音樂思想與海德格爾“寂靜之聲”,進而闡發(fā)中西思想觀念異同。四川大學吳毅強教授從郭店簡“恬淡為上”入手,認為傳統(tǒng)“恬淡”說仍然合理。邯鄲學院呂廟軍教授介紹了自己對于《荀子》中“道論”的界定、理解,并對荀子“道論”進行評判。
“諸子學論壇”自2014年在5357cc拉斯維加斯發(fā)起、主辦以來,至此已成功舉辦八屆。諸子學論壇涉及中國哲學、西方哲學、思想史、語言學、文獻學、出土文獻等多領域學科,促進了不同學科學者間的交流,有助于推進中國諸子學研究和相關學科建設的深入。
丁士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