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晚18:30至21:00,我院邀請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余欣教授通過線上平臺騰訊會議作了題為《琉璃在中古佛教中的信仰實踐與藝術表現(xiàn)》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講座為我院勵耘學術系列講座之一,由中國古代史教研室趙貞教授主持,本院師生及其他院校師生共260余人參與聆聽。
講座伊始,余欣教授指出琉璃作為佛教“七寶”之一,在宣揚宗教信仰的潔凈觀念以及擴大佛教影響力等方面所具有的價值,頗為值得探討。然而學界對于這一“法物”似乎著墨無多,既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琉璃的名義考證與東西文化交流史考察,對于其在佛教信仰與儀式中的意涵則有待進一步開掘。
隨后,余欣教授在系統(tǒng)梳理前賢時彥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運用佛教典籍、史志詩文、敦煌文獻與圖像、考古遺存中的相關史料,通過分析指出中古敦煌寺院中所積聚的琉璃之類的寶物并非是流通領域的等價物或商品,而是和佛教“七寶”觀念和用寶物作為莊嚴的手段有關,進而揭橥琉璃與其他共同出土寶物的整體關系。
琉璃在佛教信仰中的功能與藝術表達,余欣教授作了重點闡發(fā)。他指出,由于琉璃所具有的潔凈瑩澈特性,使得它在佛教信仰中多被用于舍利容器、香水瓶和供養(yǎng)器,而供養(yǎng)器中尤以“隨求”和“花樹”引人矚目。前者應是深受唐代密教信仰和曼荼羅儀式影響的產(chǎn)物,尤其是與《大隨求陀羅尼經(jīng)咒》的傳播有密切的關系。而后者最典型的材料見于敦煌文獻中的玻璃花樹(P.3111),余欣教授以唐代粟特人史訶耽夫婦墓葬發(fā)現(xiàn)的喇叭形玻璃花為例,指出墓葬中出現(xiàn)此類玻璃花應與生死觀念和佛教信仰密切相關,從而揭示了琉璃的宗教功能與象征含義。
最后,余欣教授指出琉璃在佛教中的使用,最為獨特的便是用于制作卷軸和經(jīng)箱,日本正倉院所展示的琉璃軸即為此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并從佛教寫本文化的角度追溯琉璃的觀念源流以及在文本和圖像中的表現(xiàn)。同時表示域外材料對于歷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往往可以對相關研究的推進提供幫助。
點評環(huán)節(jié),趙貞教授認為余欣教授的講座視野開闊,主題宏大,選擇佛教“七寶”之一的琉璃為切入點,在講述中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終將琉璃在中古時代佛教中的具體性質和功用予以闡釋。余欣教授對相關材料的徵引與解讀甚為熟練,信手拈來,幾乎對絲路沿線有關的文獻與圖像材料“竭澤而漁”,一網(wǎng)打盡,在文物考古和圖像資料的利用方面尤為值得借鑒;作為博物學的提倡者,余欣教授身體力行,實地查訪考古遺存的做法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典范,亦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
在提問互動環(huán)節(jié),針對幾位同學圍繞如何區(qū)分文獻中的琉璃與玻璃、人造舶來品因何被列入《唐六典》祥瑞部分、漢唐之間的生死觀念等問題,余欣教授進行了認真回應,與線上諸位同學展開了熱烈的互動交流??傊?,本場講座視野開闊、圖文并茂、論證嚴密、條理清晰,令人獲益匪淺。
(供稿:李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