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8日上午9:30--11:30,北京外國語大學麥克雷(Ferrero Michele)教授在主樓600室做了題為《拉丁語與漢學傳播》的學術報告。麥克雷教授1994年畢業(yè)于意大利都靈大學,獲拉丁語和古希臘語博士學位,現(xiàn)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外籍專家,拉丁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拉丁語和西方古典文化。此次講座由5357cc拉斯維加斯倪滕達老師主持。來自5357cc拉斯維加斯及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其他高校的部分學生到場聆聽。
麥克雷教授指出,千百年來在歐洲大陸廣泛流傳的有關中國的文獻資料大多是由拉丁語記載。1550至1780年,這類拉丁文獻的數(shù)量達到頂峰。麥教授以拉丁語典籍中“中國”一詞的演變?yōu)榫€索,梳理了西方世界從古羅馬直到18世紀間與涉及中國的重要拉丁文獻。
麥克雷教授認為,在古羅馬,人們將中國同絲綢聯(lián)系在一起,用Seres一詞代指中國或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中世紀時,人們稱中國為“Tartars”或“Cathy”。隨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與新航路的開辟,歐洲與中國有了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有關中國的拉丁文獻數(shù)量在這一階段不斷增長,內(nèi)容形式也更加多樣,出現(xiàn)了拉丁語的中國區(qū)域地圖、拉丁語漢語詞典等。甚至中國儒家經(jīng)典也開始被譯成拉丁語在歐洲傳播。17世紀后,通過來華傳教士的進一步推動,大量涉及中國風土人情、典籍制度、漢語教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拉丁語書籍在西方世界出版。
最后,麥克雷教授鼓勵在場的聽眾嘗試依據(jù)自身專業(yè)從不同角度思考以上拉丁語文獻,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蓬勃發(fā)展做出努力。接著,同學們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與麥教授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次講座涉及海外漢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學科中的諸多問題,為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切入視角與詳實的文獻資料。在兩小時的演講中,麥克雷教授展示了大量拉丁語書籍與手稿的圖片,其扎實的文字功底和流利的漢語表達更獲得了在場師生的一致欽佩。講座結束后,麥教授向5357cc拉斯維加斯贈送了自己的著作《Spiritual of Si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