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14:30,珠海校區(qū)勵耘史學研究院第三期學術沙龍,暨“博士后科研經驗交流座談會”于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qū)“教工之家”會議室舉行。沙龍邀請了我國著名先秦史專家晁福林先生作點評嘉賓。研究院的13位博士后與中心負責人任玲老師參加了沙龍,李艷輝博士主持了討論。
董剛博士在發(fā)言中結合個人研究經歷,對計量史學的方法價值進行了闡述,最后強調該方法的前提是史料的充分掌握。晁先生在點評中對董剛的史料敏感度以及統(tǒng)計方法應用于史學研究的可行性表示了肯定,認為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前提下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有助于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思路的拓展。
單磊博士認為歷史學研究應該關注“致用”價值,應該具有廣闊的視野,應該注意文獻利用的方法,并具體強調了“文獻對照法”與“邏輯推演法”兩種方法。晁先生對單磊在發(fā)言中提到的“布衣修史”問題給予了重視,指出漢代社會有‘布衣將相’,前者屬政治層面,后者屬文化層面,將二者進行對比思考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凌滟博士回顧了自己在博士論文選題過程中經歷的苦惱、困惑與完成論文后的喜悅,分享了自己確定選題的經驗,強調了田野調查對于歷史學研究的價值。晁先生對凌滟導師的指導理念給予了肯定,認為導師不能簡單地把史料交給學生,而是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確立選題。
趙毅博士敘述了自己的研究心得,認為應該依據所掌握的史料適時轉變研究方向,從史料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制作詳實的資料長編。晁先生對以材料為中心確立和轉變研究方向的理念表示肯定,并認為趙毅所關注的“新疆義倉”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研究空間。
葛小寒博士強調應該重視古典書目的利用,并提出其可以從三個領域促進歷史學的研究:對于古典書目分類的考察可以把握觀念的變遷,古典書目能夠修正對于一些文獻基本認識,利用古典書目能夠探索一些書籍的傳播路徑。晁先生對葛小寒帶著問題搞研究的理念進行了肯定,并認為農史研究空間極大,意義重大。
李艷輝就文獻準備、研究選題與文章寫作談了自己的體會。他認為應該同時重視古典文獻的翻譯與現(xiàn)代成果的吸收;既要把握重大問題又要找準學術空白;應該有計劃地多撰寫專題論文,以為研究報告的撰寫打好基礎。晁先生對研究空間的開拓以及考古學資料與文獻資料綜合應用的重要價值進行了肯定,并認為“希臘藝術”是一個可取的選題。
劉巖博士重視新理論對于考古學工作的指導意義,并對“后過程考古學”進行了解釋,認為該理念應用于傳統(tǒng)考古學,將有助于實現(xiàn)學術的突破。晁先生對劉巖重視理論的理念表示肯定,并指出“考古”涵義廣泛,可分為廣義考古和狹義考古兩類。歷史研究也是一種考古,對古代精神、制度、觀念的考察屬于廣義考古。
武剛博士根據自己所寫的一篇論文闡述了自己的經驗,認為研究選題應該在瑣細與宏大之間實現(xiàn)平衡,要重視對前人研究的梳理,吸取學術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利用新材料去驗證或反駁前人的一些觀點,應該多關注一些前輩學人“言而未盡”的問題。晁先生對武剛通過一個具體論文談體會的做法表示肯定,又強調制作資料長編以及對史料“竭澤而漁”的重要意義。
張堯娉博士繼續(xù)強調文獻翻譯的價值,又以目前所作的羅馬城水道研究為例,進一步闡釋的自己的科研經驗。她在文獻翻譯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政治斗爭對水道建設的影響,認為這一視角突破了西方研究的窠臼。她又指出中西比較研究的重要價值。晁先生對重視古典文獻,關注中西比較的理念進行了肯定,認為后者有助于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思路的拓展。
任冠博士重視技術手段在考古學中應用,強調了“地理信息系統(tǒng)”以及電腦技術、影像資料在考古挖掘及研究領域的重要作用,認為地上材料與地下文物結合,文字與圖像結合是未來考古學發(fā)展的方向。晁先生認為任冠講的最重要的一點是關于數(shù)據庫的建立,指出資料庫的建設即辛苦又有價值。
孫中華博士提出應該重視學術史的梳理,并進行宏觀把握,切忌被具體而復雜的問題牽扯精力,應該重視基本觀念的厘清,重視學術交流尤其是跨學科的交流。晁先生認為孫中華的發(fā)言非常全面,同樣提到了問題意識的重要性,指出問題是一篇文章的突破點與創(chuàng)新點,因此找到問題、解決問題,是科研活動的重中之重。
李金操博士以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錢塘江潮神伍子胥”研究和“嶺南道教信仰”研究為例,介紹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心得。他認為傳統(tǒng)史料未必是重構歷史的可靠材料,研究者應該善于透過史料看問題。他又認為,發(fā)現(xiàn)問題的技術與方法固然重要,但“博觀”對于歷史學研究具有根本性的意義。晁先生對李金操解讀史料的態(tài)度進行肯定,指出透過史料看本質的建議是“大智慧”。
關棨勻博士再次強調了“計量史學”的發(fā)展空間,又以古代戰(zhàn)爭研究為例,認為西方的研究理念有助于彌補國內研究的不足,提出應該重視史料解讀(他強調了對墓志銘的解讀),多利用跨學科、跨領域的方法進行探索。晁先生指出史料問題非常重要,墓志銘尤其如此,如果能做成數(shù)據庫的話將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貢獻,會促進問題的發(fā)現(xiàn),推動學術的進步。
發(fā)言與點評結束后,晁福林先生進行了總結性發(fā)言。他對研究院各位博士后在項目申請與論文發(fā)表方面所取得的成績表示了充分肯定,并建議大家在電腦里建立文件夾,對入站之前和之后的研究工作進行統(tǒng)計,又分享了個人的科研經歷與經驗,鼓勵大家在保障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潛心學術,勤于鉆研,多出成果,最后提醒大家要勇敢面對科研過程中的挫折。
最后,任玲老師對晁福林先生的到來表示了感謝,對各位博士后今后的研究進行了勉勵。
(勵耘史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