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上午,應我院倪滕達副教授的邀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李隆國老師通過網(wǎng)絡平臺為我院研究生同學作了一場精彩的專題講座。講座以“宮相王與加洛林王朝的建立”為主題,系“京師史學名家前沿系列講座”之一,吸引了眾多高校師生前來學習交流。
公元751年,丕平三世(俗稱矮子丕平,751—768年在位)稱王,并將墨洛溫王希爾德里克三世削發(fā)送入修道院,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溫王朝。作為延續(xù)千余年學術傳統(tǒng)的奠基者,加洛林早期經(jīng)典性歷史敘事至今仍有著強大的學術影響力。它們從合法性辯護的角度,將丕平稱王視為一個獲得王名以便符合其實力的必然性轉變。此次講座圍繞“宮相王”這個稱號,折衷文書史料、歷史敘事與現(xiàn)代歷史研究成果,揭示了王朝更迭的曲折復雜的進程。
首先,李隆國老師帶領大家回顧了丕平三世稱王的歷史過程。他認為“矮子”這一綽號與丕平的功業(y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丕平有實力、甚至擁有了王權。但他沒有王名,如欲獲得王名,必須克服墨洛溫王室的卡利斯馬式王權。由此,他需要獲得貴族擁戴和推舉,還得利用基督教會的神圣王權。目前學界認可公元751年矮子丕平稱王,754年教皇重新膏立丕平。李隆國老師即圍繞上述兩個事件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
(圖一)
丕平作為法蘭克王的時間究竟該從何時算起?李隆國老師從史學史的角度出發(fā),綜合分析了現(xiàn)代學者的推算、《弗萊德加編年史》(續(xù)編)的敘事、《查理大帝傳》中艾因哈德的記錄,并梳理了《德意志文獻集成本》(MGH)中各譯者對艾因哈德相關記錄的闡釋,提出754年才應是丕平正式稱王的年份。
關于丕平稱王,751年與754年的記述實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紀事方式。通過查閱相關抄本(Codex Parisinus 2777)及其他文獻,李隆國老師發(fā)現(xiàn)在公元754年前,教宗伽扎利在《致法蘭克神職人員函》中稱丕平為 “宮相王”。從公元751年到754年,丕平由“宮相王”發(fā)展為法蘭克王。
(圖二)
李隆國老師總結道,“宮相王”這一稱呼是教宗干預加洛林家族分國制度的重要體現(xiàn)。法蘭克王國的分國制度在此發(fā)生了轉向,之前家族政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暗示了王位繼承者們武力爭奪王權的必要性和唯一性。丕平通過引入教會的干預稱王后,解決了分割繼承制度引發(fā)的家族政治的制度性問題。
講座的最后,李隆國老師同與會師生們進行了密切的交流,并對聽眾提出的每個問題做了細致的講解,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圖三)
在此次演講中,李隆國老師深入淺出的研究方式、扎實的文獻爬梳本領、豐厚的學識給同學們以深刻的啟迪,不僅讓大家對丕平稱王這一事件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也提醒大家要關注加洛林早期史書背后隱藏的歷史信息和政治動機。
(撰稿人:楊陶)